餐饮O2O创业太火了!但是王者绝非偶然,餐饮o2o需要熬过多关才有春天的。有哪些关卡需要熬呢,小编在此给大伙扒几点。
创业奔着风投去
餐饮业的链条很长,从供应链、生产加工、实体店经营、互联网优化、外卖、预定、点菜、支付等,可切入的机会看上去确实很多很美。但餐饮O2O创业要考虑包括服务的频次,服务需求的力度和供应的地域局限性、服务的客单价和线上部分的复杂度。
创业者最感兴趣的话题还是项目如何融资,再加上媒体整天报道某家企业又融了多少资,让这些创业者从创业开始就奔着风投去的,先不说这种TOVC的策略是否正确,首先你的商业模式和产品要做好定位,万一融资困难至少可以自我造血,不至于现金流断裂半途而废。
TO VC的模式是现在很多创业者经常干的事情,他们想的全是我怎么把钱圈过来,这种心态是非常可怕的,如果你有了这种心态,你的公司离死也就不远了。
自建中央厨房的成本坎
很多创业者为控制产品质量上来就自建中央厨房,但殊不知,没有一定的订单量是支撑不了中央厨房的成本的,并且最重要的一点,中央厨房与实体店管理的方式完全不同、玩法也不同,一个是工厂一个是服务与运营。这种重模式很容易拖死自己,O2O餐饮更应该将精力放在品牌与市场,抓产品研发而将不擅长的加工生产外包。
举例:2013年年初,杭州的甘其食包子铺就风靡杭城,门店过百,当时销售最高单店,一天能卖出2万个包子,对于街边夫妻店来说,这个数字等于赚翻了,而当时的甘其食实则仍为亏损,中央厨房在上海,通过冷链物流,每天配送到各个门店,当时肉包1.5元一个,核算下来不赚钱。
所以,连客单价高达100多元,翻台率高的雕爷牛腩,也因为中央厨房分摊成本太高还在亏损,也就不足为奇了。
业界有一个共识:连锁店数低于15家,直营店面销售额少于3000万,千万不要建中央厨房。
从BC两端的平衡点切入
商家智能化、互联网是趋势,大家都看到了。大部分创业者从B端切入,从管理软件、CRM、干掉点菜宝等工具等各种角度切入。这部分创业的逻辑是:通过B端带通C端,以为做好了B端,C端水到渠成,最终交易完成来做,完成O2O闭环。
但餐饮管理系统实在是竞争红海,商家的诉求是少花钱、好用、提高业绩,而系统的替代门槛真心伤不起。另一方面,以商家B端为主,C端消费者无感,B端和C端失衡严重,同样存在问题。
因用餐的时效性,桌位就成为就餐时的稀缺资源,有效的解决办法包括:在线取号排队(也可现场取)、预订桌位(门槛较高,恐有最低消费)、提前点菜,预留桌位的话用户的等待时间是最少的但对餐厅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单纯的排队系统能减少客人的流水但还是不能提高翻台率,在线点菜通过尽力节省用户的点菜时间来帮助餐厅提升效率,间接地增加了营业额,但对于用户习惯还是一个挑战。
在理论条件下,厨房并不是限制餐厅服务能力的最大瓶颈,应该是桌位,桌位的闲置以及就餐时间过长都会造成浪费,如果既没有做到提前点菜,服务员还不能起到推荐的作用(要知道菜品的利润是不同的,有些比较高),最坑爹的是最初菜谱的上传者还不一定是餐厅工作人员,服务价值与推广缺失的矛盾显示了该模式的弊端。
品类选择题如何做
现今很多餐饮企业,大致分为两种。一种选择了趋势性的发展,称为趋势性品类,可以持续维持七到十年。还有一种叫潮流性品类,短至一年,最多不超过三年。
潮流性品类在整个行业的导入期是有效的,所以创业者先从这个品类入手。但行业逐渐成熟以后,这种方式就有瓶颈了。在日本这样的企业已经不存在了,因为这样的企业需要超强的品类开发能力和完善内部体制,每一个品牌都需要一个非常强大的总经理。
我们与餐饮老板沟通的时候,是赞成企业选择持久性的趋势性业态,长期得到消费者支持,保障企业的收益性和发展性。企业一定会越到一个稳妥期,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休眠期。但是不要担心,因为这个是必经的。我们在这个稳妥期好好的强建我们内部,迎接一个新的革新。
另外,购物中心竞争白热化同质化,出现大量人流冷清的空场,进购物中心开店的策略:宁愿选择高租金的旺场,高租金代表高人流高商业价值。低租金开小店,高租金开大店。
香港许多商场以前都是珠宝化妆品的一楼街铺,已呈现被餐饮侵占的态势,就是佐证。国内的巴奴毛肚火锅、乐凯撒比萨、云味馆云南米线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并尝到了市场红利。
餐饮是个苦逼活
餐饮是个苦逼活,餐饮o2o需要熬过多关才有春天。需要谨防:创业奔着风投去,自建中央厨房成本坎,从BC两端平衡点切入,品类选择题,重度垂直背后是定位,O2O餐饮3个切入点垂直、工具、社交,少谈情怀,死磕产品等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