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了!10月8日中午,对于许多尚未完全从“十一”假日慵懒中醒过来的很多人来说,这则消息堪称重磅。而对于中国o2o大战才刚刚开始。
其实,7日下午起,两家公司即将“在一起”的消息,已在社交媒体与网络上不胫而走。更早些,5月份,江湖上就有过两大网站眉来眼去的传闻。
坊间对此的普遍观点是:1、两家公司“合体”,催生中国O2O领域巨头。2、合体的原因,无外乎双方过去几年的“烧钱大战”难以为继,而资本寒冬已然到来,毕竟稍早些时候,美团融资失败的传闻就已闹的沸沸扬扬。3、两家联姻的深层原因,不仅为抱团取暖,也为了剑指竞争者——排名第三的百度糯米。后者背靠百度这棵大树。李彦宏豪掷200亿转型O2O,表现出的气势与决心,让任何对手都难免心生寒意。
大众点评CEO张涛今日在大众点评发送的内部邮件写道:“这是中国互联网历史性的战略合作,中国的O2O市场格局因此而改变。”
此言不虚。根据易观国际的数据,合并前的美团占有52%的市场份额,大众点评则占有30%。抛开数字的准确性,说这两家公司的合并,是中国O2O市场格局演变的重要事件,没有人会否认。
真实的问题在于,市场格局将向哪个方向改变?“新美大”是否能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一合定江山”?步步紧逼的百度糯米、阿里口碑等竞争者,真的就因此失去机会?
答案不会那么简单。
胜负之手
不妨回到问题的起点:是什么因素,决定了O2O的胜负?
是市场份额吗?
表面看,合并后的“新美大”拥有的市场份额高达80%,已经足够强大。然而,熟悉这个行业的人都知道,依靠团购、折扣、补贴等价格敏感要素换取的市场份额,从来都是低忠诚度的代名词。现实中,面对各家O2O的补贴大战,用户往往根据补贴力度的多少,随机决定使用哪家平台。固然,市场份额可以转化为用户习惯,然而,若是一厢情愿的认为,有了市场份额,就赢得了O2O大战,这样的想法,怕是过于简单。否则的话,坐拥半壁江山的美团,岂不是早就可以高枕无忧?
是地推能力吗?
不可否认,地推能力是“接地气”的O2O大战中最重要的一环。过去几年,美团和点评都建立了强大的地推队伍,然而,地推也是O2O中最缺乏技术含量和进入门槛的一环。无论是百度糯米,还是阿里口碑,都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与商业管理能力。地推这种“粗活累活”,不可能成为阻止巨头紧追的障碍。
那么,是商户接入规模吗?
表面看,美团与大众点评在过去数年中积累的庞大商户资源,是一个巨大的优势。然而细想就能发现,这也绝非O2O战局的胜负手。与商户资源拓展相伴随的,是对商户的教育。过去这些年,美团和点评其实扮演了中国O2O拓荒者的角色,大量的商户,在他们的教育和引导下,被接入互联网,尝到在线交易的甜头。然而,被教育好的商户同样是低忠诚度的。如同用户一样,后来者如果提供更好的流量、更好的补贴,商户很容易被“转移阵地”,从这个意义上,追赶者完全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摘取美团与点评辛苦培育的“果子”。
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尽管在O2O领域深耕多年,苦苦经营,然而,无论是美团还是点评,亦或其合并后的“新美大”,都仅仅是实现了这一领域的简单扩张,尚未触摸到O2O竞争的内核,形成有效的竞争门槛。
在笔者看来,这个门槛就是:可以附加服务的高频入口级应用,和在同一平台完成交易和支付的闭环能力。道理非常简单:交易是跟着钱走的。要想用户在你的平台上交易,先要把用户的钱包抓在人的手里。而要把钱包抓在手里,就要有场景足够丰富、应用足够高频的应用。谁拥有这些,谁就拥有了O2O的胜负手。显然,国内能够同时拥有这两点能力的公司,其实只有BAT三家,其中真正自己做O2O,拥有交易场景和支付能力的则只有百度一家。
这也正是为何有舆论悲观的指称,未来的O2O依然是BAT的天下。百度的手百、腾讯的微信、阿里的支付宝,这些亿级应用的背后,有着远高于“新美大”的用户规模和数量巨大的应用场景,随时可以为商家提供更具想象空间的客流。支付宝、百度钱包与微信支付对于O2O的决定性作用,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逐步显现。这些,才是“新美大”需要面对的真正挑战。
内斗之忧
美团CEO王兴在宣布合并的公司内部邮件中称,“从相杀到相爱转变只需一个长假,从爱情到婚姻事业必须长期经营。”
这可视作对外宣称的谦辞,却也折射出某种微妙而复杂的情绪:两个以强势和“一言堂”著称的CEO,固因资本的压力与利益的考量走到一起,却该如何在“柴米油盐”的日子里“共同经营”,又如何轻易就能“放弃成见放弃对立,学会欣赏彼此互相鼓励”?
从历史经验看,大型企业合并的结果中,1+1<2的例子,其实要远多于1+1>2的例子。公司文化、组织目标、财务分配……都会成为未来道路上的定时炸弹。往近里说,从优酷土豆,到滴滴快的,再到58和赶集,哪一个实现了合并之初的“甜甜蜜蜜”?
美团和点评宣称实行“Co-CEO制度”,明眼人都看得出这背后的权宜考量和不靠谱成分。自古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这是人性使然,也是管理学规律。土豆不是淡出了吗?快的不是淡出了吗?谁又能相信,王兴与张涛可以相安无事和睦共处?
当然,因为“两个品牌和现有业务将继续保持独立运营,包括以团购和闪惠为主体的高频到店业务,并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战略协同”,因此也有可能性是两家貌合神离,暂时各过各的日子。然而,无论如何,短时间内两家之间的磨合与争执绝不会少。对内部控制权的争夺,一点也不会弱于外部商场的竞争。而这,恰恰是竞争对手希望看到的结果。
这也正是为何有媒体人悲观的分析,认为“如果美团点评合并,而且新公司并未完全纳入BAT,那么结果更可能接近58赶集案——后者的市值相比合并后的高点已经跌掉近40%”——整合,并不必然等同于成本降低、竞争减少、规模效应……等等美好的字眼,也可能意味着内耗增大、目标焕散、份额流失……。在这个正在发生剧变的行业,美团与点评需要记取,这些来自外部的逆耳警言。
格局之变
什么是O2O?
O2O的本质,说起来只有四个字:在线交易。
将传统在线下(现实世界)运行了几千年的货物流、服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搬到线上(互联网),再造人类社会的全新商业模式,这就是O2O。这其间蕴藏的巨大想象空间与利益机会,引无数巨鳄竞折腰。一组广为引用的数字是:2015年上半年,中国O2O平台交易额约900亿元,而整个中国餐饮市场的全年规模是3万亿。
在这一过程中,O2O必然要经历一个从粗放经营、低层次竞争,向精细化运作、技术支撑、金融创新引领的行业创新。未来的O2O,决不再是简单的导流平台,而是交易场景与支付工具的统一平台。这背后,将是新一轮的激烈竞争,是围绕技术、品牌、商业和金融的一系列创新。未来20个月中,我们必然将见证O2O行业的加速洗牌。
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两家暂时处于行业竞争前位的企业,认识到了潜在对手对现有竞争格局的冲击,从而采取的必然反应。这反过来证明了这个行业的巨大的不确定性。外部资本市场环境的恶化,则催化了这一进程。正如德意志银行分析师阿兰·赫拉维尔(Alan Hellawell)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的那样,这一并购很可能是由于不利的融资环境,而并购完成后行业竞争并不会减弱。
从这个意义上看,过去10年,只是中国的O2O市场大幕开启的阶段。未来10年,围绕O2O进行的创新与较量,才真正开始。由是观之,今天震动业界的美团与点评合并,不过是中国互联网商业版图成型途中的小小插曲。
就在两家合并消息传出后数个小时,百度糯米即通过官微向外宣布为消费者发放“10亿红包”,自称“在团购模式正经历深刻嬗变的当下,百度糯米有幸成为促成对手合并、撬动行业格局的‘杠杆’,这让我们更加充满信心。”,其争夺O2O市场胜负的野心、决心昭然。
未来属于谁?答案未必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亿万消费者和转型升级的中国经济,必然在巨头与资本的争夺中获利。
战争才刚刚开始。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