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2017年的这十大事件 决定了中国零售的未来

发布于:2018/1/2

2017年,零售的新风口,新技术,新物种,新玩法不断涌现,资本,新玩家不断涌入,零售行业呈现出多年未见的活跃气氛。

1、 阿里、腾讯争相进军线下

事件回顾:自从马云引爆新零售、媒体炒爆新零售之后,阿里对于线下实体零售的布局似乎就没有停止过。阿里入股三江购物,联姻百联集团,入股新华都,入股高鑫零售……这些操作无不在说明阿里线上线下趋同运行的决心与野心。

当然,腾讯在新零售布局方面也不甘示弱,吸入永辉超市5%股份的同时,对超级物种母公司“永辉云创”进行增资,并将取得增资完成后15%的股权。随后,腾讯和京东向唯品会投资总计约8.63亿美元,腾讯和京东将分别持有唯品会的7%和5.5%的股份。整个行业似乎正在变成阿里系与腾讯系两大巨头的竞争。

周勇点评:生活服务类网站的蓬勃发展,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社交网络平台的迅猛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电商与店商之争,也从最初的两线分离,到中期的两线交叉,最后渐渐出现了两线融合的格局。从2013年阿里入股银泰开始,两线融合已经从技术、业务、支付等领域发展到资本的融合。

这是一个从“用户战”、“支付战”到“阵地战”的发展过程。其实所有这一切变化,都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消费需求的升级,二是零售技术的变革,三是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连锁经营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这三者组合在一起,才创造与促进了新零售、泛零售与全零售等概念与实践模式的诞生。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我国零售出现了三个新动向:一是实体店从需求升级视角探索零售升级换代之道,新一代零售店铺层出不穷;二是纯电商企业走下云端“神台”,在反思中迈进了实体零售的创业之路,自创两线融合的实体零售,如盒马鲜生,或改造实体门店;三是跨界合作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但这些纯电商起家的公司,其实无意去做实体零售,他们还有更深层面的阳谋与阴谋。

2、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

事件回顾:8月24日,饿了么正式宣布收购百度外卖,中国互联网外卖领域最大一桩并购案产生。收购完成后,百度外卖成为饿了么的全资子公司,百度外卖仍以独立的品牌和运营体系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百度外卖被饿了么收购后,外卖行业三巨头缺一,只剩下“阿里系”的饿了么和“腾讯系”的美团外卖,这背后实际上是阿里与腾讯的对决。

周勇点评:外卖一挥手,居然把方便面干下去了。这说明吃在升级。变化最大、竞争最激烈的餐饮业务,既不是外食(餐馆),也不是内食(居家),而是中食(即食)。外卖平台把传统便利店的“中食”业务无限地扩展到了所有能提供餐饮服务的场所,在这个领域,重要的不是“谁卖给谁,谁收购谁”,外卖的生命力不在于给客人带去了多少便利,而在于给这个社会的饮食品质有没有提升。热乎乎的餐饮,不仅比方便面更好吃,看起来似乎也更安全。如果仅此而已,总有一天,外卖便会嘎然而止。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求外卖平台弄一个“实体店”的规定是极度“愚蠢”的!对聪明绝顶的中国人来说,这种规定就是“废规”,从颁布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失效”。

至于百度,可能做了一个SWOT分析以后感觉到6.36亿美元的投资收益比“百度外卖”更有价值,这不仅在战略上是适当的,在业务上也是一个好买卖。百度更聚焦人工智能,非主营业务特别是亏损业务将慢慢剥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当下的很多商业领域,都将出现类似的情形。但在适当的时候,商务部反垄断局将会依法对经营者集中行为开展相应的反垄断听证、调查和审查工作,并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危害。

3、无人零售爆红

事件回顾:7月,阿里在其淘宝造物节上发布了淘咖啡,由此完全引爆了无人零售的概念。无人便利店、无人值守货架和自助贩售机等无人零售形态成为了资本争相追逐的风口。各界玩家纷纷入局,截至目前,除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外,缤果盒子、F5未来商店、TakeGo、Moby、零号元素等创业企业,以及娃哈哈、居然之家、天虹和永辉超市等传统零售企业均已入局无人零售市场。

周勇点评:无人零售,不仅是为了迎合消费便利与时尚体验,也是为了解决“店能开,人难找”的困惑问题,更是以技术为支撑的未来商业的一个孵化基地,还是解放零售生产力,以人性的方式对待商业职工的一种有效手段,便利店由员工全天候值守的传统方式是“不人道”的。玻璃房式的无人值守“商店”终将被淘汰,不远的将来,在同一个实体店内,无人值守与有人值守,这两种方式完全可以局部或全部地随意切换。到那时候,零售只有日班,没有夜班。让零售人早点回家吃晚餐,与亲人团聚,不再做“半夜夫妻”,这才是“无人零售”的终极目标。

4、顺丰菜鸟数据之争

事件回顾:6月1日凌晨,顺丰突然宣布关闭对菜鸟的数据接口。菜鸟表示,此前菜鸟对全网物流数据进行安全升级,但顺丰及丰巢拒不配合。随后顺丰回应称,事实是并非顺丰关闭数据接口,而是菜鸟在6月1日下线丰巢接口信息。菜鸟有针对性封杀丰巢,背后实质是阿里方面以信息安全为由,要求顺丰、丰巢等加入到阿里云。此事发生后,引发行业站队。京东、网易、腾讯云、美团等力挺顺丰,通达系在集体噤声后表示支持菜鸟。历时一个月,在国家邮政局干预下,顺丰菜鸟数据之争得到圆满解决。

周勇点评:对此事件,网上有过一种说法:“菜鸟好比是建了一座庙,顺丰和三通一达就好比请来的诸神,让消费者烧香获益。这庙和神不应该打起来,应该分层次、分阶段共建大生态”。马云回应说:“双方合作一直很好,中间有一点摩擦很正常”。但其实,两者应该多有积怨才会导致“过激行为”的爆发。当国家邮政局召见菜鸟网络和顺丰速运高层进京协商时,有报道称:“双方表示将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出发,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大公约数,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这一事件向行业暗示了六个问题:

(1)邮政局是大方丈,生杀大权握在他手上,不听话不行;

(2)只有上升到“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才能消停,说明积怨较深是事实;

(3)物流大数据的营运亟待规范,挣夺话语权,不能靠内耗、互伤,更不能损害消费者权益,以后再发生此类事件,不应该再劳驾“邮政局”,也不用以“讲政治顾大局”为托词,可以依法判决;

(4)中国需要诚实守信的企业,更需要诚实守信的“信息银行”;

(5)掌握用户数据的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也包括掌握国民信息的各级政府机构,一定要在法律框架内建立起“数据权利”的铁律与栅栏,不该挖掘的数据不挖掘,不该经营的数据不经营,不该提升的数据不提升,不该宣扬的数据不宣扬,不该展示的数据不展示。不要滥用技术手段,像挖祖坟那样去挖消费者的隐私;

(6)大公司胁迫小企业的做法虽然经常被使用,但对一家有威望的现代公司而言,应该尽可能减少此类行为,政府也应该就此有更好的立法,过去的连锁企业常常这样做,但到如今,已经渐渐地没有能力这样做了。

5、京东、阿里争相布局B2B

事件回顾: 2017年,夫妻老婆店成为了互联网巨头眼里的抢手货。4月,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宣布未来五年要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其中一半在农村。8月28日,阿里零售通宣布其覆盖的零售小店数量突破50万家,成为快消B2B领域覆盖店数最多的平台之一。其表示,在未来一年时间,将覆盖100万家零售小店,并推出零售通线下项目——天猫小店。这一系列动作带动了整个社区新零售市场的升温。

再加上之前入局的掌合天下、中商惠民等创业公司,2016年已有超过70家快消B2B平台。

周勇点评:从2012年到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限额以上单位”的零售总额在社零总额中的占比,下降了2.43个百分点,年均下降约0.6个百分点,其中,最近两年连续下降,2016年下降了0.9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所实现的零售额的社零占比持续下降,说明中小微零售企业增长更快且比大型零售企业更有活力。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小店的份额都占有半壁江山。大型连锁企业看上去“很牛”,其数据则“一塌糊涂”。1991年9月21日,联华超市曲阳店的开张,拉开了中国零售业连锁化变革的序幕。15以后的2006年,我国大型连锁企业的销售增幅大幅度下降,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连锁百强年销售额的增幅为例,从2015年的42%下跌到2006年的25%。

连锁百强门店增幅与销售额增幅在以后十年中呈现如下三个基本特征:

(1)门店增幅与次年销售存在高度正相关。如2007年到2008年,门店增幅从10%下降到10.6%,2008年到2009年的销售增幅从18.4%下降到13.5%,2009年门店增幅回升到18.9%,2010年销售增幅则回升到了21%。

(2)门店增幅与销售增幅总体呈下降趋势,到2016年,门店增幅仅为5.9%,销售增幅仅为3.5%。

(3)从2010年开始,由于门店增幅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下降,销售增幅也逐年下降到5%以下。从社零占比来看,到201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万亿元,网零总额达到了2.8万亿元,其社零占比首次突破了10%,而连锁百强的社零占比却下降到了8%。到2016年连锁百强的社零占比下降到6.36%,而同年电子零售额(实物商品的网络零售交易总额)的社零占比却提高到了12.62%。

上述数据表明:电商企业看上B2B业务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在20年以前就认为,中国的流通问题关键在农村。但农村的流通问题,取决于农民的“翻身”,如果农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未能显著提升,一切努力终将化为泡影。

6、 王健林抛售资产

事件回顾:7月19日,王健林将13个万达文旅城以438.44亿元出售给融创中国,77家酒店资产包以192.04亿元转让给富力地产。万达一年内收回巨额资金,轻松完成了轻资产转型;融创吃下5000万平方米土储,交易对价减少200亿元,舆论对其负债率、现金流的担心,至少可放下一半;富力得到了它想要的,低价、庞大的酒店群落。

周勇点评:吐出或吃进,都是一种战略,有时是“度关”,如有个公司在经济危机来临时不得不把浦东陆家嘴地块转让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有时是“后补”,前面走得太快、太猛、太匆忙,后来发现“占领”的领域没有“占有”,再打下去也不可能建立差别优势,就主动放弃,这样的事情在未来3-5年会集中爆发,这是被动放弃;有时是“出击”,当一个公司重新出击的时候,需要有较低的资产负债率,轻装上阵,“吐出”是为了更好地“吃进”,李嘉诚常常采取此种策略。无论把买卖公司作为一门赚钱的生意,还是一种事业,其结果将有益于社会形成更专业的分工,也能使公司专注于优势领域,全产业链的设想很美好,但常常是“白日梦”。中国已经有太多的、终将被淘汰的“大而全”的“小公司”,中国更需要“小而精”的“强公司”。

7、 麦当劳中国业务易主并改名

事件回顾:1月9日,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凯雷投资集团和麦当劳联合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新公司,新公司将收购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并成为麦当劳未来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主特许经营商。8月8日,麦当劳宣布与中信股份、中信资本以及凯雷投资集团,针对麦当劳中国业务的战略合作正式完成交割。10月12日,麦当劳中国悄悄将公司名字从“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改为了“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

周勇点评:很简单,美国总部不会让合资公司使用“麦当劳”三个字,如果独资,就没必要这样。正如加盟总部不会让加盟公司使用加盟主的品牌名称在加盟者公司名称中。例如台湾统一集团由美国7-11总部区域授权经营7-11便利店,但统一集团的公司名称中并没有“7-Eleven”字样。同样的道理,在一个加盟的麦当劳餐厅,你也绝对开不出一张包含“麦当劳”三个字的发票。因为这个公司一定不会有“麦当劳”三个字。这是特许经营过程中的品牌授权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问题。

8、各类零售“新物种”加速落地

事件回顾:2017年,公认为“新零售元年”,零售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不断涌现。猩便利、苏宁BIU店、简24、缤果盒子等无人店业态层出不穷;永辉超级物种、天虹SP@CE、新华都海物会、步步高鲜食演义、大润发优鲜、百联RISO、世纪联华·鲸选等跨界新物种竞相登场。线上巨头和实体零售企业都在探索不同模式,各式新物种加速落地。

周勇点评:时间与感受,是消费者体验新零售的两个基本维度。按照这两个维度,可以将零售服务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A型:慢而乐。用匠心打造品质,用品质塑造品牌,用品牌信守承诺,用承诺书写互信,用互信感受快乐。消费升级了,消费成本也升级了,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心如果静不下来,就不可能达到“慢而乐”的境界。

B型:慢而忧。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今时代,因慢而忧的服务事例枚不胜举。因慢而忧是源于商家“站错了立场”,跟不上消费的节奏,这就需要“外力”来颠覆。我们常说要“不忘初心”,但如果“本无初心”,那又该怎么办?有些企业,做小的时候有初心,做大了反而丢失了初心;有些企业,做小的时候没有初心,做大了才意识到要有初心。

C型:快而忧。自从有了高铁地铁私家车,团购网购跨境购,快购快送快消品,消费需求的总趋势是“快”,但快得过头了,快得连自己也迷失了方向,那就必然要回落到慢。

D型:快而乐。这是一个追求快感的时代,快快快的世界是美妙的世界。快是靠力量与惯性往前冲,这是一个身不由己的过程。电商之快、沟通之快、搜索之快、技术之快,都给我们带来了局部的快捷、快感与快乐。

其实,传统的工匠,那灵巧敏捷熟练的手艺,也曾经让我们赏心悦目。零售以服务人心为上,穿梭于时间纵轴的快慢变化之中,投身于情感体验的忧乐转换之中,何时需要慢,何时需要快,零售人需要细心入微地去体察与触达顾客的内心世界,才能有所感悟。

9、大卖场的变异

事件回顾:2016年8月底,联商网组织了一场有关大卖场的讨论。大卖场会不会在未来几年被“干掉”众说纷纭。从2017年3月中旬开始,乐天玛特在华店铺陆续停业,112家卖场中有87家关门歇业,其余12家卖场虽在营业,但销售额却减少八成以上。到了5月份,易买得也宣布全线退出中国市场。但卜蜂莲花华东区却宣布扭亏为盈,并发起了向中国三四线城市拓展业务的占领新目标。沃尔玛牵手京东,阿里入股高鑫零售(大润发、欧尚),腾讯投资永辉,麦德龙变形“零售+餐饮”,还将试水3000㎡的小业态店。另一方面,5月16日,沃尔玛宣布,其“山姆会员商店全球购官方旗舰店”正式入驻京东,麦德龙也已在“天猫”开设官方海外旗舰店。中外大卖场何去何从?

周勇点评:大卖场是商超的大家伙,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卖场业态由发达国家导入,它以“一站式购齐”的特点和优势,领跑于其他零售业态,在这一时期,本土企业利用对外开放的时间差,先是快速发展,后来与外资卖场贴身竞争,难分输赢。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一站式”被“碎片化”分解,而不少本土大卖场的经营模式仍停留在10年前的水平,服饰+家电+杂货+生鲜,也未能适应消费升级的潮流,再加上物业“到期危机”,消费卡使用量减少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导致关店潮来临,销售额与盈利水平持续下行。中外大卖场都受到了同等的挑战。

当前很多大卖场都属于“苟延残喘”地活着,都知道不改不行,但又担心改后还是不行,所以,基本安于现状,等待时间的“判决”。从前说,便利店是依靠大卖场支撑的行业,如今的大卖场更是如此。没有大集团“孤注一掷”的投入,大卖场要起死回生几乎是不可能事件。之所以有些大卖场仍然活得蛮滋润,那是由零售地域限制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你占着位,别人进不来,一旦合约到期,良币终将会驱逐劣币。大卖场还会延续较长一段时期,但发展的区位、商圈、立地、面积等标准,以及营运模式、商品配置、场景设计等,都将会有较大的变革。变小、变近、变鲜、变便是基本趋势。

10、鞋王百丽退市

事件回顾:7月27日,一代“鞋王”百丽正式从香港退市了。完成私有化后,亚洲最大的资产管理基金之一高瓴资本坐上了百丽国际新任大股东的席位。百丽的兴在于开店,衰也在于开店。百丽国际大举扩张店铺数量,也为日后单店产出的凋落埋下了伏笔。在电商兴起、消费风潮变化的中国市场上,缺乏产品创新、市场预判不足、转型缓慢的百丽落伍了。

周勇点评:百丽从2013年“鞋王”到2017年退市,市值缩水超过6成,但退市的时候市值仍高达500多亿港元,创始人与CEO出售四分之一强股权居然还能套现百亿港元。有人称,这是被“马云逼上绝境”的。选择适当时机,在棒冰还没有化解之前离场,那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幸运的选择。有很多老板,手中一直持有那根不断地在化解的“棒冰”,自己做得越来越辛苦,从零开始,回归到零,最好只剩下一根无用的“棒头”,那才叫悲惨!这一事件再一次说明:(1)不进则退,哪怕是最强大的帝国,也会毁于一根钉子;(2)失败一定是自己导致的,成功一定有外部环境的助推。

编后语:为何如此留恋2017年?那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新零售在2017年被马云引爆,被记者炒爆,被同行仿爆。有多少变化从这一年开始,20年后的汪洋大海,在这一年已经出现了涓涓细流。

2017年的最后一天,最后一批90后升级为“成人”,00后已经粉墨登场。零售,这个贴近民众心灵的产业,在中国也照样会出现“大公司”,但有资格做零售大公司的企业,首先必须站对“立场”,在一个基本的伦理上,去成就自己的宏伟蓝图。

来源:联商网

【返回】